特种工程塑料是指综合性能较高、长期使用温度在150℃以上的一类工程塑料,主要包括聚苯硫醚(PPS)、聚酰亚胺(PI)、聚醚醚酮(PEEK)、液晶聚合物(LCP)及聚砜(PSF)。特种工程塑料具有独特、优异的物理性能,主要应用于电子电气、特种工业等高科技领域。
聚苯硫醚(PPS)
聚苯硫醚(PPS)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热塑性树脂,是特种工程塑料第一大品种,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工程塑料”,具有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化学药品性、难燃、热稳定性好、电性能优良等优点,在电子、汽车、机械及化工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我国PPS消费量约为4万吨,市场规模近30亿元。全球PPS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中国,其中日本是PPS最大生产国,约占全球PPS总产能的40%,主要厂商为Toray和DIC;我国约占全球产能的20%,主要企业有四川得阳、新和成、聚狮科技、敦煌西域、玖源集团。
1.Toray
Toray(东丽)成立于1926年,业务涉及纤维和织物、塑料和化学品、碳素纤维复合材料、IT相关产品、碳纤维复合材料、环境和工程应用材料加工以及销售。Toray是世界上最大的PPS供应商,其业务包括上游原料和聚合物的生产以及树脂、纤维和薄膜产品的销售,PPS聚合物产能为27600吨/年。
2.DIC
DIC(日本油墨)成立于1908年,在印刷油墨、有机颜料、合成树脂、电子情报材料等领域广泛开展事业。DIC是日本以及全世界为数不多能够自主生产PPS树脂并且运用于改性的研发型生产企业,于1976年开始尝试PPS的改性,在1987年实现注塑级别PPS的规模化生产。
3.四川得阳化学有限公司
四川得阳化学有限公司(简称“四川得阳”)成立于2006年,是专门从事高分子新材料PPS树脂及系列产品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四川得阳于2001年投资新建并一次投料成功建成了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聚苯硫醚树脂生产线,打破了美国、日本的领域垄断,真正实现PPS的工业化生产。
4.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和成”)成立于1999年,在营养品、香精香料、原料药、高分子新材料等领域,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在动物营养、人类营养、医药、生命健康、环保、工程塑料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新和成PPS产能为1.5万吨/年,涉及注塑级、纤维级、涂料级。
5.重庆聚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重庆聚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聚狮科技”)成立于2016年3月,是一家集新材料的研发、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型、科技型企业。聚狮科技的聚苯硫醚树脂产能为10000吨/年,PPS产品涉及纤维级、涂料级。
聚酰亚胺(PI)
聚酰亚胺(PI)是指主链上含有酰亚胺环(-CO-N-CO-)的一类聚合物,其中以含有酞酰亚胺结构的聚合物最为重要。聚酰亚胺作为一种特种工程材料,已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等领域,是综合性能最佳的有机高分子材料之一。PI位于特种工程塑料金字塔尖,其耐高温达400℃以上,是目前能够应用的最耐高温高分子材料。
PI产品以PI薄膜为主,PI薄膜最早进入商业流通领域且用量最大,我国PI薄膜市场规模约为16.5亿元。PI薄膜分为三个级别:普通PI薄膜、电子级PI薄膜、透明柔性薄膜。我国PI薄膜生产企业超过了50家,但90%以上的企业生产的是普通PI薄膜,电子级PI薄膜仅桂林电科院、丹邦科技等极少数公司可以生产。全球大部分电子级PI薄膜产能被美国DuPont、韩国SKC、日本Ube Industries、台湾达迈等企业掌握。
1.DuPont
DuPont(杜邦)成立于1802年,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的全球性企业,提供能提高人类在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的品质的科学解决之道。目前市场上主流的PI薄膜是DuPont最早发明的均苯型聚酰亚胺(Kapton),Kapton总产能约为3500吨/年。
2.Kaneka
Kaneka(钟渊化学)1949年成立,是日本知名的大型综合性化学公司,产品涉及生物制药、泡沫塑料、医疗器械、电子材料、精细化工、功能食品等多个领域。Kaneka从1980年开始实验室研究PI薄膜,目前Apical系列的聚酰亚胺薄膜产品产能约为3500吨/年。
3.Ube Industries
Ube Industries(宇部兴产)成立于1942年,是日本的大型综合化学企业之一,其化学品用于航空航天工业、数字消费电子、家庭用品、汽车零件和药品等领域。Ube Industries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发明了联苯型聚酰亚胺薄膜,打破了Kapton独占市场二十年的局面。
4.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桂林电科院”)前身为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科学研究院,1954年在北京成立,现已发展成为以电触头材料、电工塑料、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薄膜成套装备、特种电机为主导产品的高科技型企业。桂林电科院对聚酰亚胺薄膜产品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率先在国内实现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薄膜试生产。
5.深圳丹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丹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丹邦科技”)是专业从事挠性电路与材料的研发和生产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柔性材料-柔性封装基板-柔性芯片器件封装产品”全产业链。丹邦科技在2013年初开始“微电子级高性能聚酰亚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2017年4月实现微电子级高性能聚酰亚胺批量生产,同时6μm厚的特种聚酰亚胺薄膜也开始量产。
6.达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达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迈科技”)于2000年成立于新竹县新埔镇,主要从事聚酰亚胺薄膜的研发、制造与销售。达迈科技的聚酰亚胺薄膜产品有Taimide®TH、Taimide®TX、Taimide®BK、Taimide®OT、Taimide®WB等,其电子级PI薄膜产能约为1200吨/年。
聚醚醚酮(PEEK)
聚醚醚酮(PEEK)是由主链结构中含有一个酮键和两个醚键的重复单元所构成的高聚物,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药品腐蚀等物理化学性能,是一类半结晶高分子材料,熔点334℃,软化点168℃,拉伸强度132~148MPa,可用作耐高温结构材料和电绝缘材料,可与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制备增强材料。一般采用与芳香族二元酚缩合而得的一类聚芳醚类高聚物。
因PEEK价格昂贵,且使用面窄,所以目前整体体量比较小。全球消费量约为7000吨,市场份额约为35亿元,而目前我国PEEK产品的需求量仅为500吨。PEEK市场呈垄断格局,主要以英国Victrex、比利时Solvay和德国Evonik为主,其中Victrex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据全球70%以上的产能。我国PEEK生产企业有中研股份、盘锦中润、吉大特塑、金发科技等,其中中研股份约占国内企业PEEK销量的一半。
1.Victrex
Victrex(威格斯)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高性能聚合物解决方案供应商。1977年,英国ICI公司成功合成PEEK——VICTREX®牌号,2007年卖给荷兰公司后,Victrex独立经营。VICTREX®已成为牌号最齐全的聚醚醚酮品牌,包括VICTREX®PEEK聚合物、VICOTE™涂料和APTIV™薄膜。目前,Victrex的PEEK产能为7000吨/年,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产能。
2.Solvay S.A.
Solvay S.A.(索尔维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跨国性化工集团,在稀土、白炭黑、工程塑料、聚酰胺和中间体、香料及功能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特种化学品、特种聚合物、新兴生物化学等业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Solvay S.A.的KetaSpire® PEEK产品系列包括基本型(润滑型和非润滑型)、玻纤和碳纤维增强型牌号(低/高熔体流动)、耐磨损型SL牌号(润滑型和非润滑型)、自然色粉末(粗、细、超细、极细),KetaSpire®产能约2000吨/月。
3.Evonik
Evonik(赢创)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特种化工企业,2007年由雷诺克股份有限公司分拆旗下房地产、化工,以及能源业务成立。Evonik的业务专注于全球发展大趋势,即健康、营养、资源效率和全球化。Evonik的聚醚醚酮牌号为VESTAKEEP®,产能为500吨/年。
4.吉林省中研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吉林省中研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研股份”)成立于2006年,是聚醚醚酮生产商。中研股份产品分为聚醚醚酮纯树脂和复合改性聚醚醚酮两大系列,聚醚醚酮纯树脂系列包括粗粉(P料)、超细粉(PF料)、超纯树脂颗粒(G料),复合改性聚醚醚酮包括碳纤增强颗粒(CA料)、玻纤增强颗粒(GL料)和耐磨颗粒(FC料)。共有六大种类、近60个产品规格,按产品粘度等级的熔体流动性,由高到低分为770、550、330三种牌号。
5.长春吉大特塑工程研究有限公司
长春吉大特塑工程研究有限公司(简称“吉大特塑”)是由吉林大学、长春吉大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主营特种工程塑料聚芳醚酮和聚芳醚砜树脂生产、高性能改性专用料研发、生产和销售及二次制品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公司。吉大特塑具有年产500吨聚醚醚酮(PEEK)、500吨聚醚醚酮酮(PEEKK)、500吨聚醚酮(PEK)、500吨聚醚砜(PES)和500吨联苯聚醚醚砜(PPSU)树脂生产及改性料的生产能力。
6.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发科技”)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主营高性能改性塑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上市公司。金发科技覆盖了改性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和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等五大类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采用了独特的技术生产PEEK树脂,牌号为VisPEEK,产能为300吨/年。
液晶聚合物(LCP)
液晶聚合物(LCP)是在一定条件下能以液晶态存在的高分子,它兼有高分子和液晶两类物质的特性,被誉为“超级工程塑料”。LCP主要应用于电子电气领域,占总需求的70%左右;而汽车是LCP应用发展较快的行业,用于制造汽车内各种零部件以及特殊的耐热隔热部件、精密部件、电子元件及车灯,替代陶瓷和部分有色金属。
全球LCP的需求量约为6万吨/年,我国LCP需求量约占全球总需求量的45%,市场规模约为20亿元。全球LCP市场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和美国,美国的Celanese、比利时的Solvay、日本的宝理塑料和住友化学四家公司占据全球75%以上的市场份额。我国LCP主要生产企业有沃特股份、聚嘉新材等。
1.Celanese
Celanese(塞拉尼斯)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欧文的化工公司,是全球领先的乙酰基产品制造商,生产醋酸、醋酸乙烯单体(VAM)、共聚甲醛产品(POM);同时也是全球领先的高性能工程塑料生产商,产品广泛用于消费品和工业品。Celanese的液晶聚合物产品有Zenite® LCP和VECTRA® LCP。
2.Solvay S.A.
Solvay S.A.(索尔维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跨国性化工集团,在稀土、白炭黑、工程塑料、聚酰胺和中间体、香料及功能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特种化学品、特种聚合物、新兴生物化学等业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Solvay S.A.的液晶聚合物产品为Xydar®。
3.Polyplastics
Polyplastics(宝理塑料)成立于1964年,是日本大赛璐(占股55%)和美国塞拉尼斯(45%)的合资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工程塑料供应商,主要的塑料产品包括POM、PBT、PPS、LCP和COC。Polyplastics从1996年开始合成LCP,其产品为LAPEROS®。
4.Sumitomo-Chem
Sumitomo-Chem(住友化学)成立于1925年,为日本的大型综合化学公司。Sumitomo-Chem在基础化学、石油化学、精密化学、情报电子化学、农业化学、医药品等六个事业领域,向全球提供广泛的产品。Sumitomo-Chem的LCP有E4000、E5000两个系列,E4008MRB、E5002L、E5006L、E5008L四大牌号。
5.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沃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沃特股份”)创办于2001年,专业从事特种高分子材料、环保工程塑料的研发、生产、技术咨询及其相关国际贸易。2014年,沃特股份向韩国三星精密化学购入LCP生产线,成为国内第一家生产LCP的企业,已经在精密电子连接器、接插件等领域实现应用,目前产能为3000吨,以注塑级LCP为主。
6.宁波聚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宁波聚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聚嘉新材”)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纳米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生产商,主要产品包括改性水性树脂、分散体、固化剂、改性油性树脂、纳米阻燃处理剂、石材纳米防护剂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纺织、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行业。聚嘉新材已经成功开发出了三十余个牌号的LCP产品。2018年7月,聚嘉新材年产1000吨的LCP生产线正式投产。
聚砜(PSF或PSU)
聚砜(PSF或PSU)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砜基一类聚合物的总称,分为普通双酚A型PSF(即通常所说的聚砜)、聚芳砜和聚醚砜三种。PSF主要用于电子电气领域,包括线圈骨架、接触器、二维及三维空间结构的印刷电路板、开关零件、灯架基座、电池及蓄电池外罩、电容器薄膜等,需求量占PSF总需求的36%,此外32%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领域,精密机械、食品、医疗等领域也有部分应用。
我国PSF需求量为5200吨,约占全球总需求量的30%,市场规模约为13亿元。我国PSF主要进口自Solvay和BASF,约占总需求的75%。国内生产商主要有优巨新材、帕斯砜、砚津科技、大连聚砜塑料。
1.Solvay S.A.
Solvay S.A.(索尔维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跨国性化工集团,在稀土、白炭黑、工程塑料、聚酰胺和中间体、香料及功能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特种化学品、特种聚合物、新兴生物化学等业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Solvay S.A.的聚砜成功地用于膜工业已经超过25年,其聚砜材料具有高纤维强度、卓越的抗化学性和水解稳定性、优异的耐酸硷性(PH值范围为2~13)。
2.BASF SE
BASF SE(巴斯夫股份公司)成立于1865年,是一家德国的化工企业,也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厂之一。BASF SE主要业务有保健和营养品、涂料和染料、化学品、塑料和纤维、石油和天然气、照明产品、农业等。BASF SE开发出了普通双酚A型PSU(即通常所说的PSU)、聚苯砜和聚醚砜的衍生物:UItrason®S、UItrason®P和UItrason®E。
3.江门市优巨新材料有限公司
江门市优巨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优巨新材”)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专注于特种工程塑料聚芳醚砜系列产品聚苯砜PPSU、聚砜PSU、聚醚砜PES的研发、生产、应用及销售一体化服务的全球供应商。优巨新材完全依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开发建成年产6000吨聚芳醚砜PARYLS系列产品的工业化产线并成功投产,打破了该项技术及产品的长期国际垄断,成为名副其实的聚芳醚砜系列产品全球第三大供应商。
4.威海帕斯砜新材料有限公司
威海帕斯砜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帕斯砜”)成立于2014年,是专业从事特种工程塑料的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帕斯砜的聚砜产品有F131、F132、F133、F171、F172、F172六种牌号,年产1000吨,主要用于血液透析膜、水处理膜及注塑用材料。
5.天津砚津科技有限公司
天津砚津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砚津科技”)是专业从事与新材料、新能源、环境保护相关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转让等经营活动的企业。2013年,砚津科技的30吨聚砜中试生产基地开车运行,打破了国内高端聚砜树脂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6.大连聚砜塑料有限公司
大连聚砜塑料有限公司(简称“大连聚砜塑料”)是大连本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资子公司,是由原大连第一塑料厂的一部分经改制后建立的股份制公司。大连聚砜塑料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唯一的聚砜树脂生产企业,现年生产能力可达150吨。
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最新出炉 《工业基础报告——新材料篇》 ,对新材料领域的重点产品进行了深入分析,下附具体目录。
《工业基础报告——新材料篇》目录展示
1 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
1.1概述
1.1.1定义
1.1.2分类
1.1.3应用
1.2市场状况
1.2.1市场规模
1.2.2市场格局
1.2.3国内品牌占有率
1.2.4国内外差距
1.2.5未来趋势
1.3主要供应商
2 高品质模具钢
2.1概述
2.1.1定义
2.1.2分类
2.1.3技术
2.1.4应用
2.2市场状况
2.2.1市场规模
2.2.2市场格局
2.2.3国内品牌占有率
2.2.4国内外差距
2.2.5未来趋势
2.3主要供应商
3 圆珠笔头用高端材料
3.1概述
3.1.1定义及分类
3.1.2技术
3.2市场状况
3.2.1市场规模
3.2.2市场格局
3.2.3国内品牌占有率
3.2.4国内外差距
3.2.5未来趋势
3.3主要供应商
4 特种工程塑料
4.1概述
4.2聚苯硫醚(PPS)
4.2.1概述
4.2.2市场状况
4.2.2.1市场规模
4.2.2.2市场格局
4.2.3主要供应商
4.3聚酰亚胺(PI)
4.3.1概述
4.3.2市场状况
4.3.2.1市场规模
4.3.2.2市场格局
4.3.2.3国内品牌占有率
4.3.3主要供应商
4.4聚醚醚酮(PEEK)
4.4.1概述
4.4.2市场状况
4.4.2.1市场规模
4.4.2.2市场格局
4.4.2.3国内品牌占有率
4.4.3主要供应商
4.5液晶聚合物(LCP)
4.5.1概述
4.5.2市场状况
4.5.2.1市场规模
4.5.2.2市场格局
4.5.2.3国内品牌占有率
4.5.3主要供应商
4.6聚砜(PSF或PSU)
4.6.1概述
4.6.2市场状况
4.6.2.1市场规模
4.6.2.2市场格局
4.6.2.3国内品牌占有率
4.6.3主要供应商
5 高端聚氨酯树脂
5.1概述
5.2聚氨酯泡沫
5.2.1概述
5.2.2市场状况
5.2.3主要供应商
5.3革用聚氨酯
5.3.1概述
5.3.2市场状况
5.3.3主要供应商
5.4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5.4.1概述
5.4.2市场状况
5.4.2.1市场规模
5.4.2.2市场格局
5.4.2.3国内品牌占有率
5.4.3主要供应商
6 高性能纤维
6.1概述
6.2碳纤维
6.2.1概述
6.2.2市场状况
6.2.2.1市场规模
6.2.2.2市场格局
6.2.2.3国内品牌占有率
6.2.2.4国内外差距
6.2.3主要供应商
6.3芳纶纤维
6.3.1概述
6.3.2间位芳纶
6.3.2.1市场状况
6.3.2.2主要供应商
6.3.3对位芳纶
6.3.3.1市场状况
6.3.3.2主要供应商
6.4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6.4.1概述
6.4.2市场状况
6.4.2.1市场规模
6.4.2.2市场格局
6.4.2.3国内外差距
6.4.3主要供应商
7 生物基材料
7.1概述
7.2聚乳酸(PLA)
7.2.1概述
7.2.2市场状况
7.2.2.1市场规模
7.2.2.2市场格局
7.2.2.3国产品牌占有率
7.2.2.4未来发展方向
7.2.3主要供应商
7.3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7.3.1概述
7.3.2市场状况
7.3.2.1市场规模
7.3.2.2市场格局
7.3.3主要供应商
7.4聚羟基烷酸酯(PHA)
7.4.1概述
7.4.2市场状况
7.4.2.1市场规模
7.4.2.2市场格局
7.4.3主要供应商
8 功能纺织新材料
8.1概述
8.2聚苯硫醚纤维(PPS纤维)
8.2.1概述
8.2.2市场状况
8.2.2.1市场规模
8.2.2.2市场格局
8.2.2.3国内品牌占有率
8.2.2.4国内外差距
8.2.2.5未来发展趋势
8.2.3主要供应商
8.3聚四氟乙烯纤维(PTFE纤维)
8.3.1概述
8.3.2 PTFE市场状况
8.3.2.1市场规模
8.3.2.2市场格局
8.3.3 PTFE主要供应商
8.4间位芳纶
8.4.1概况
8.4.2市场状况
8.4.2.1市场规模
8.4.2.2市场格局
8.4.2.3国内品牌占有率
8.4.2.4国内外差距
8.4.3主要供应商
8.5玄武岩纤维(CBF)
8.5.1概述
8.5.2市场状况
8.5.3主要供应商
9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9.1概述
9.1.1定义
9.1.2分类
9.1.3技术及应用
9.2反渗透膜
9.2.1市场规模
9.2.2市场格局
9.2.3国内品牌占有率
9.2.4国内外差距
9.2.5主要供应商
9.3氯碱离子膜
9.3.1市场规模
9.3.2市场格局
9.3.3国内品牌占有率
9.3.4主要供应商
10 宽禁带半导体材料
10.1概述
10.1.1定义
10.1.2分类
10.1.3技术
10.1.4应用
10.2市场状况
10.2.1市场规模
10.2.2市场格局
10.2.3国内品牌占有率
10.2.4国内外差距
10.2.5未来趋势
10.3主要供应商
11 特种陶瓷和人工晶体
11.1特种陶瓷
11.1.1概述
11.1.1.1定义及分类
11.1.1.2应用
11.1.2市场状况
11.1.2.1市场规模
11.1.2.2市场格局
11.1.2.3国内外品牌占有率
11.1.2.4国内外差距
11.1.3主要供应商
11.2人工晶体
11.2.1概述
11.2.1.1定义及分类
11.2.1.2应用
11.2.2市场状况
11.2.2.1市场规模
11.2.2.2市场格局
11.2.2.3国内品牌占有率
11.2.2.4国内外差距
11.2.3主要供应商
12 稀土功能材料
12.1概述
12.2稀土永磁材料
12.2.1概述
12.2.2市场情况
12.2.2.1钕铁硼市场规模
12.2.2.2市场格局
12.2.2.3国内品牌占有率
12.2.2.4国内外差距
12.2.3主要供应商
12.3稀土催化材料
12.3.1概述
12.3.2市场情况
12.3.2.1市场规模
12.3.2.2市场格局
12.3.2.3国内品牌占有率
12.3.2.4未来趋势
12.3.3主要供应商
12.4稀土储氢材料
12.4.1概述
12.4.2市场情况
12.4.2.1 HEV汽车电池用储氢材料市场规模
12.4.2.2市场格局
12.4.3主要供应商
13 3D打印用材料
13.1概述
13.1.1定义
13.1.2按工艺技术分类
13.2市场状况
13.2.1市场规模
13.2.2市场格局
13.2.3国内品牌占有率
13.2.4国内外差距
13.2.5未来趋势
13.3主要供应商
14 可再生组织的生物医用材料
14.1概述
14.1.1定义
14.1.2分类
14.1.3技术
14.1.4应用
14.2市场状况
14.2.1市场规模
14.2.2市场格局
14.2.3国内品牌占有率
14.2.4国内外差距
14.2.5未来趋势
14.3主要供应商
15 高温超导材料
15.1概述
15.1.1定义
15.1.2分类
15.1.3应用
15.2市场状况
15.2.1市场规模
15.2.2市场格局
15.2.3国内外差距
15.2.4未来趋势
15.3主要供应商
16 特高压用绝缘材料
16.1概述
16.1.1定义
16.1.2应用
16.2市场状况
16.2.1市场规模
16.2.2市场格局
16.2.3国内品牌占有率
16.2.4国内外差距
16.3主要供应商
17 超材料
17.1概述
17.1.1定义
17.1.2分类及应用
17.1.3技术
17.2市场状况
17.2.1市场规模
17.2.2市场格局
17.2.3国内外差距
17.2.4未来趋势
17.3主要供应商
18 石墨烯材料
18.1概述
18.1.1定义
18.1.2分类
18.1.3应用
18.2市场状况
18.2.1市场规模
18.2.2市场格局
18.2.3国内品牌占有率
18.2.4未来趋势
18.3主要供应商
关于我们
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
工业和信息化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以支撑政府、服务企业为宗旨,围绕制造业相关领域,以促进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强化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搭建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平台。联盟提供专业的科技成果评价和转化、产业和政策研究、科技和战略咨询、金融投资等服务,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融合,打通政产学研用金各环节。截止2017年底,联盟成员单位数量从成立时110家发展至428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投资共87.5亿,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评价3000余项,主办科技成果大会、产业论坛参会人数30000余人。
联盟立足推进高质量发展,把创新作为勾勒蓝图的主线,把成果转化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路径,致力于推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建设步伐。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阅读(491) 收藏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本文链接: http://solvaychem55.immuno-online.com/view-727289.html